關於本屆
「猶原佇遮,就好像說:『我都在。』溫馨無比的一句話。」
濕冷的台北冬天、痛心的故事劇情、詼諧的角色人物,或諷刺的導演風格;短短的六週時間,用完的衛生紙包、哭紅的破皮鼻子、憤恨的難以平復,以及五味的雜陳情緒。
是的,跟你們一樣,
我們都懂。
不會說別難過,而是說:「猶原佇遮。」
師大人文電影節,過去陪大家閱覽無數的故事。
這一次要把對電影的感動化作為對社會的關懷、支持、力量。
讓冷澀的雨冬,漸暖。
本屆主視覺


議題
承接上屆電影節最後「兇手/推手——正義與結構」主題,本屆電影節以社會關注作為開場,並將一切回歸到我們所處的這塊土地——臺灣。
《太陽,不遠》記錄太陽花學運的過程,標誌著台灣民主力量的邁進,一步步邁向太陽所在的遠方;《無言的山丘》藉由再現日治時期的金瓜石地區,刻劃台灣的礦坑歷史和殖民地經驗;《幸福路上》結合主角的成長歷程與台灣歷史,呈現台灣七零年代至今的社會面貌。
從本土電影出發,用鏡頭記錄且再現近一世紀來屬於臺灣的記憶與歷史,並從中感受社會的脈動;即使經過無數的世代更迭,臺灣「猶原佇遮」,見證每個世代的大小歷史。
大歷史記載著重大事件的脈絡,推著歷史前進;而小歷史,則記載了市井小民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血淚。
這些大大小小的歷史交織成現代社會的各種樣貌,有些傷痛達成和解,有些傷痛仍然難以平息。
每次的傷痛,都有被害者與加害者,兩者的互動構成大歷史與小歷史的推進。但將人權、正義掛在嘴邊的同時,我們是否真正了解被害者的需求?當我們急著將罪與責歸咎到目標人物身上,又是否探究過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悲劇?
▎何謂「正義」?
每人都有發聲的權利,本屆人文電影節從被害者、加害者的心理描繪,以及兩者之間的交互對談反思正義——
《鬼鄉》真實呈現二次大戰中飽受欺凌的無辜被害者,將慰安婦處境赤裸裸地呈現在大銀幕前;《踏血尋梅》一步步探尋著成為加害者的根源;一場《意外》搭起被害者與加害者的橋樑,世上沒有絕對的善與惡,每人都可能是被害者和加害者。
本屆片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