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簡稱臺師大學生會,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校性的學生自治組織。凡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具有學籍的在校學生,均為學生會會員。
我們致力於學生權利的推動、校園民主的塑造,並積極參與社會議題倡議。企望以學生為主體,承繼臺北高校的自由學風和四六事件的抵抗精神,追求一個共榮的校園與臺灣社會。此外,臺師大學生會也辦理人文電影節與黎明破曉前(四六事件與白色恐怖紀念)等活動,透過各種方式凝聚校園、關懷社會。
NTNU Students’ Union(NTNUSU)is the highest students’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 at NTNU, all NTNU students are NTNUSU’s members. For the purpose of creating a better and diverse learning environment, NTNUSU is dedicated to improving of students’ rights and interests, cultivating democracy literacy in campus. What’s more, NTNUSU holds some activities to not only build connec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NTNU, but motivate the public to concern our society.
學生會簡史
臺師大學生會的歷史,可追溯至省立師院時代、1948年創立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學生自治會」,這時的學生自治會積極參與學生運動及1949年的四六事件的抗爭行動,然四六事件大逮捕、校園整肅,便停止運作,兩任主席相繼逃亡,省立師院亦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下。
1990年,已改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校內開始有學生創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卻因為組織章程、選舉規範等未獲通過,無法延續而停擺。現今的學生會,於1996年成立,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自治會」,與1990年代的校園民主推展密不可分。
爾後,學生自治會持續在校園內守護學生權利。2019年,更為現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2021年,正式改制為「類理監事制」,為期一年半的組織改造宣告上路。
學生會組織
學生會設有三大單位,分別為最高權力機構「學生代表大會」、執行機構「理事會」和監察及仲裁機構「監事會」。
其中,學代會有權修訂法規、審查預決算、質詢工作部門、推舉校級會議學生代表,並下設選舉委員會、紀律委員會及審議校級會議議題的校務、教務、學務、總務等校代委員會;理事會負責日常會務推行,下設秘書部、學生權利部、財務部等三個工作部門,掌理庶務工作、爭取學生權利和財務收支;監事會被動行使監察權,下設書記處輔助工作。
過去的學生會,自1996年成立便採取權力分立之「學生政府」式組織架構,設有行政機構「學生工作會」、立法機構「學生議會」和司法及仲裁機構「學生評議會」,分別以學生會會長、學生議會議長和學生評議會主任委員為首長。
2020年,第24屆學生會通過確立「類理監事制」的組織改造方針,並於第25屆完成組織改造工作,2021年第26屆就職日起實施,正式改為現行制度。
學生會會徽

臺師大學生會會徽幾經變動,歷屆雖有設計識別標誌、意象,卻並未延續,或仍以校徽作為主要標誌而未將識別標誌作為會徽。2020年,第24屆學生會制訂並確立現行以磚紅色自由之鐘圖案為主體、並同輪軸意象、框有台字外環之會徽。以下為會徽設計意涵:
一、鐘|追求自治,校園民主
「自由自治」是前臺北高校校長三澤糾給臺北高校的期許,而自由之鐘則是這份精神的象徵,目前本體保存於校內,文薈廳前則有複製版自由之鐘供往來師生欣賞。會徽中央放置鐘的元素,期待繼承臺北高校校園的這所大學、這群學生,能夠持續朝著未竟的自由、未完的自治邁進。
二、輪|實踐理念,為義鬥爭
「四六事件」是臺師大校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代表性的腳踏車雙載事件引爆時下各大學、中學生對政府施政不當的積怨並串聯學生運動,事件中的整肅更成為其後校園白色恐怖的濫觴。會徽以圓形、輪軸的意象代表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師院學生的反抗,希望藉由記憶70年前學生的抵抗和殞落,揭櫫勇士當為義鬥爭的精神。
三、台|關懷本土,面向社會
臺師大校徽中央有以「台」字圖樣,與日本統治時的台字紋並不相同。會徽外圍環繞類似的「台」字外框,除了表示學生、學生會與臺師大的連結,更是要宣示臺師大學生會扎根臺灣本土、無懼社會參與的決心。
四、磚|百年校史,建築意象
會徽色彩以深紅色為主,呼應臺師大四處可見的紅磚建築。同時,也呼應前述三項元素,關懷曾經發生在這片校園、這塊土地的種種,堅定地邁進下一步,在學生權利之路上繼續前進、服務學生。
學生會歷屆首長名錄
執行機構首長 | 監督機構首長 | |||||
屆次 | 職稱 | 姓名 | 系級 | 職稱 | 姓名 | 系級 |
26 (2021) | 學生會理事長 | 馮輝倫 | 數學系五 | 學生會監事長 | 陳律文 | 教政所碩 |
25 (2020) | 學生會長 | 吳炳毅 | 公領系三 | 學生議會議長 | 陳亮均 | 臺文系三 |
24 (2019) | 學生會長 | 陳亮均 | 臺文系二 | 學生議會議長 | 韓承澍 吳律德 | 東亞系五 公領系博 |
23 (2018) | 學生自治會長 | 陳光耀 | 公領系四 | 學生議會議長 | 吳律德 | 公領系博 |
22 (2017) | 學生自治會長 | 楊婷雅 | 社教系二 | 學生議會主席 | 漳玨賢 | 地理系三 |
21 (2016) | 學生自治會長 | 余佩萱 高翔煜 | 地科系四 社教系二 | 學生議會主席 | 潘彥維 | 地理系四 |
20 (2015) | 學生自治會長 | 賀翊 楊有騰 | 公領系四 東亞系四 | 學生議會主席 | 陳婕妤 項柏翰 | 美術系四 公領系四 |
19 (2014) | 學生自治會長 | 楊旻恩 | 物理系五 | 學生議會主席 | 王昱法 | 教育系碩 |
18 (2013) | 學生自治會長 | 林偉強 | 國文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陳品瑄 | 公領系四 |
17 (2012) | 學生自治會長 | 謝慧霆 | 生科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鄭翔徽 | 東亞系四 |
16 (2011) | 學生自治會長 | 陳婷怡 | 人發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于湘玫 | 科技系三 |
15 (2010) | 學生自治會長 | 陳禹勛 | 生科系碩 | 學生議會主席 | 徐翊倫 | 體育系三 |
14 (2009) | 學生自治會長 | 楊瑋姍 | 人發系四 | 學生議會主席 | 黃千葵 | 國文系四 |
13 (2008) | 學生自治會長 | 陳柏翰 | 資工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張巧函 | 教育系三 |
12 (2007) | 學生自治會長 | 蔡文賓 | 工教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黃靖雯 | 化學系五 |
11 (2006) | 學生自治會長 | 林少軒 | 化學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方佩馨 郭家豪 | 公領系四 工教系三 |
10 (2005) | 學生自治會長 | 王正 | 圖傳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于師師 李佳珊 | 英語系四 公領系三 |
9 (2004) | 學生自治會長 | 蔡容翎 | 英語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吳心喆 | 政治所碩 |
8 (2003) | 學生自治會長 | 陳怡妝 | 公領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陳良彥 | 工教系四 |
7 (2002) | 學生自治會長 | 蔣宗賢 | 數學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王志毅 | 國文系三 |
6 (2001) | 學生自治會長 | 施志平 | 公訓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劉昆豪 | 英語系四 |
5 (2000) | 學生自治會長 | 陳宏璋 | 公訓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陶以哲 | 體育系碩 |
4 (1999) | 學生自治會長 | 李又云 | 社教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簡鈺珣 | 教育系三 |
3 (1998) | 學生自治會長 | 黎雅惠 | 物理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王智玄 | 公訓系三 |
2 (1997) | 學生自治會長 | 邱琬婷 | 衛教系三 | 學生議會主席 | 陳昌琪 | 資教系碩 |
1 (1996) | 學生自治會長 | 黃宗民 | 教育系四 | 學生議會主席 | 邱志強 | 化學系三 |